儿童福利院里的特殊家庭:模拟的家 真实的爱
时间:2025-03-21 19:50:00 来源:i内江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没有血缘亲人的陪伴,却在市儿童福利院找到了一个温暖的 “家”。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地方,探访一位特别的“职业妈妈” 何光凤和她的”模拟家庭”。
日前,记者走进内江市儿童福利院寄养楼套房,正赶上一家人的午餐时间。孩子们早早地围坐在餐桌旁,看着端上桌的饭菜,迫不及待拿起碗筷,在温馨的氛围中开始用餐。
53 岁的何光凤,家中有四个孩子,最大 17 岁,最小 7 岁,一女三男。他们虽与何光凤夫妇没有血缘关系,但一声 “爸爸”“妈妈”,却饱含着深厚的情感。这四个孩子都来自市儿童福利院,一年前,何光凤受福利院聘请,成为他们的职业妈妈,开启了 “类家庭” 养育模式。
这是由两套两居室打通的四室四厅,孩子们的房间布置得温馨可爱,和普通儿童家庭并无二致。然而,这四个孩子中,只有一人身心健全,在院外小学就读,其他三个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肢体残疾,每日要去福利院内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中心学习、康复。
在类家庭里,“妈妈” 是全职的,承担照料家庭和孩子的主要责任。何光凤曾在福利院从事 7 年孤残儿童护理工作,退休后,又以 “妈妈” 身份回归。作为职业妈妈,她的一天忙碌而充实。
每天早上6点多,何光凤夫妇就得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饭,送孩子上学,又要打扫近 170 平米的屋子、准备饭菜,陪孩子玩耍、做康复训练等。谈到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常,何光凤满含深情地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国家的孩子,照料他们要比带自己的娃还上心。
“类家庭” 爱心妈妈 何光凤:
我娃娃也比较支持我这份工作。(提供)一个家庭式的环境,让孩子们(更加)自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加好地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
四个孩子性格迥异,相处时既有欢笑,也有小摩擦。但在何光凤夫妇的悉心照料下,亲情与爱意悄然滋生。孩子们会主动关心爸爸妈妈,相互之间也会分享学校见闻。周末,何光凤夫妇还会带孩子们外出游玩,让他们享受快乐的童年。
市儿童福利院抚育部部长 何朝东:
让孩子回归家庭是我院的办院目标,为此我院特开设了“类家庭”养育模式,通过招募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耐心的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到院内来照顾院内的孩子,让孩子们享受家庭的温暖,在家的温馨环境里健康成长。
“类家庭” 模式虽好处多多,却面临招人难的困境。据了解,目前,模拟 “爸爸”“妈妈”要求必须是关系和睦、有爱心的真实夫妻,“妈妈” 要 24 小时全职照看孩子,“爸爸”下班也要参与照顾,这使得符合条件的爱心夫妇十分难找。目前,在市儿童福利院内,像何光凤这样的类家庭仅有一户,但这无疑是一次充满希望的积极探索。相信在这份爱的滋养下,孩子们能茁壮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
记者: | 张小丽 敬双宇 |
编辑: | 张寒 |
责编: | 彭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