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⑤ | 难忘那一碗汤圆
时间:2020-11-07 22:11:12 来源:内江广播电视台
11月6日,内江市庆祝第二十一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暨“好记者讲好故事”报告会举行。
会上,“好记者讲好故事”代表郑志浩、熊强、毛春燕、昔兴琪、张小丽、陆超群、朱玲、范冉等讲述他们在内江亲历的采访故事,分享他们作为记者的光荣与自豪,表达了他们讲好内江故事、传递内江声音的决心。下面我们来聆听内江日报社记者张小丽带来的故事《难忘那一碗汤圆》。

张小丽,女,内江日报社记者。
7年职业生涯中,张小丽一直努力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记者。她坚持扎根基层一线,聚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生实事等,为发展鼓与呼,为弱小者奔走,靠“双脚”跑出一批精品稿件,多篇通讯作品获得四川省新闻奖一、二、三等奖,更有一些采访对象因为她的报道而改变命运。
曾获评2018年度内江市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内江市三八红旗手。
难忘那一碗汤圆
内江日报社记者 张小丽
各位领导、媒体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内江日报社记者张小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难忘那一碗汤圆》。还记得,2013年,当我踏进报社那天,一位前辈对我说:“要做一名有感情的记者,做有温度的新闻。”
但我从前以为,记者,便是记录者,要像镜子一样客观照出事物本身,不能掺杂感情。直到今年元宵节,一碗特别的汤圆,改变了我的认知——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的老家黄冈,是湖北重疫区之一。
身为湖北儿女,家乡的疫情让我揪心。但作为范长江家乡的记者,我默默退掉返乡的车票,留下来定点报道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这里是全市确诊病例集中收治定点医院;也是内江抗疫最前线。
元宵节那天,晚上6点多,天已经黑了,人们都宅在家里,街上越发安静。当我走进隔离病房,出乎意料的是:与外面的冷清不同,这里竟有点“热闹”——
医院食堂送来了汤圆。护士长付加红带着大家,将一张张粉红色的小纸条贴在餐盒外,上面是他们亲手写下的一条条祝福语:“期待春暖花开,自由呼吸!”“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战疫必胜,一起加油!”……
原来,元宵节前一天,医护人员就想到给病人一点惊喜,医院积极响应,提前准备好了汤圆。那些祝福便签,是他们用轮休时间手写的。
一碗碗冒着热气,贴着祝福的汤圆,连同寓意平安吉祥的苹果、橘子,被送到患者手上。我跟在餐车后面,用镜头定格一个个温馨的画面。
在一间负压病房前,一位患者接过汤圆,隔着玻璃窗,给送餐护士作揖。他还伸出大拇指,做了点赞加油的手势,表示感谢,也为自己鼓劲。
通过病房呼叫器,这位患者告诉记者,他在湖北务工时被感染。这个元宵节,一家6口人都分别隔离在不同的地方,其中包括一岁的孙女。虽然有担忧,也有牵挂,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谢医生护士全心全意的付出,节假日还在加班加点,他们辛苦了,相信我们积极配合治疗,一定会康复。”
给病人送完汤圆,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以后。
热情的医护人员留我一起吃汤圆。大家端起餐盒,碗里早已没了热气。90后小护士刘庭婷笑着说,“汤圆是冷的,但心是热的!元宵节快乐!”
话音刚落,付加红的手机响了。她掏出一看,自言自语:“儿子要跟我视频。”然后用手使劲抹了抹脸上口罩勒出的印痕,这才接通了视频。
自进入隔离区以来,付加红吃住都在医院,快20天没和7岁的儿子见面。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快了,等妈妈打败病毒就回来看你,好不好!”……
视频里,孩子不停地叫着妈妈,一直舍不得挂掉。此时此景,我的鼻子一阵发酸,默默咽下了一个汤圆。
这时,我的微信“滴”了一声,是远在黄冈的妈妈,她给我发来照片:一家人围在桌前,吃着汤圆,还配了语音:“小丽,就差你了……”
此刻,我太想跟妈妈通视频,可手抖得厉害,怎么也点不开那个按钮!因为,我不敢让她知道,此刻我正在隔离病房,距离病毒咫尺之遥……
我扬起头,努力把眼泪逼回眼眶里,不让它流下来。
大疫当前,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战斗着。
我的同事曾媛,每天24小时负责上百条新媒体稿件的编审;我的同事王斌,是内江第一个穿上隔离服走进隔离病房的记者;我的同事徐静,交通管制,她拖着行李箱步行10余公里奔赴采访一线……
他们的镜头里,他们的笔下,是那些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党员干部们,那些坚守在疫情防控卡点的社区工作者,那些夜以继日走访排查的公安民警……
还有身边这群白衣战士,有把孩子托付给父母,携手挺进隔离区的护士夫妻;有为了节约一套防护服,在隔离病房坚守8小时不吃不喝的年轻医生;有为了和时间赛跑,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医疗专家……为了早日战胜疫情,谁不是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坚守?
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构成了我们笔下一篇篇充满温情,透着正能量的稿件。疫情期间,内江日报社全媒体平台综合发布抗疫稿件5000余条。“最内江”16篇作品阅读量10万+、总阅读超过600万,官方抖音“微内江”浏览量近2亿。许多网民都在评论区留言,赞扬我们的稿件有感情、有温度。
而那个晚上,那碗汤圆,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它时时提醒我:面对新闻事件,记者不能是一面冷冰冰的镜子,而应该带着感情去采访,带着热情去融入,带着真情去体会,才能真正走近基层,走进群众,写出“粘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新闻。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 编辑: | 杨珩 |
| 校对: | 毛佳莉 |
| 责编: | 郭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