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传敏:让传统泥塑技艺焕发新生
时间:2025-10-15 19:50:00 来源:i内江从幼时初触泥塑,到数十年执着打磨技艺,她始终与这项非遗技艺相伴;积极开展非遗教学活动,她以实际行动助力“东兴泥塑”的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她就是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兴泥塑”传承人肖传敏。
记者:
请问你现在做的是什么?
肖传敏:
做的佛头。
近日,在内江高新区胜利街道一间民房作坊里,52岁的肖传敏正在沙发上制作泥塑。当她的指尖划过湿润的泥土,刀起手落间,一团原本毫无生气的泥巴渐次浮现出一个人的眉眼轮廓。肖传敏与泥塑的缘分,始于重庆江津乡间,由于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没有现成的玩具,家里的泥巴,就成了她儿时最好的玩伴。
肖传敏:
因为我爸爸就是做泥塑的,反正我们是家传,祖传,从我爷爷他们以前都是乡下雕菩萨的,塑佛像,从小就是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泥塑。
1993年,20岁的肖传敏毕业后赴广东从事泥塑工艺品工作,系统掌握选泥、塑形、上色等全套技艺,期间结识同样热爱泥塑的内江小伙游建勇。1997年婚后,二人携手艺辗转上海、浙江等地,虽技艺日臻成熟,却因漂泊缺少归属感。怀揣着对安稳创作的渴望,夫妻俩在2010年返回家乡,租下一间简陋的民房设立作坊。
肖传敏:
刚刚回来的时候,就是反正也很迷茫,因为以前没在家里面生存过,没在家里面工作过,他就在那儿等(业务)嘛。
初回内江时,夫妻俩面临经济拮据、无人脉订单、难寻合适泥土等困境。为找客源,他们沿沱江工地挨个询问,最终凭借十贤居施工项目订单打开局面。此后,其泥雕作品逐渐融入内江城市肌理,不仅装点千水湖公园、梅林公园等本地景区与公共空间,还远销宜宾、遂宁、广元等地。
记者:
你们是怎么赢得客户的青睐?
肖传敏:
当然是质量和价格,当你价格又不高的时候,你质量还可以的时候,人家就找你。
记者:
你们比较注重哪些方面?
肖传敏:
注重把东西做好。
在技艺钻研上,肖传敏坚守传统匠心。一件完整泥塑需经图纸设计、选泥炼泥、塑形制模等十余道工序。她的双手虽因常年劳作布满老茧,却能精准把控泥土湿度与力度。同时,她也积极创新,将传统泥塑与现代工艺结合,拓展出水泥塑、玻璃钢塑等衍生产品,在题材上打破局限,兼顾中式经典与西式风格,还融入内江牛肉面、糖业文化等本土元素,让泥塑焕发新活力。
肖传敏:
感觉有成就感,觉得一坨烂泥巴在自己的手上,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漂亮的盒子,一些人物那些,感觉还是有成就感。
2012年,肖传敏受“自贡石雕”申遗启发,推动“东兴泥塑”申遗。2013年6月,该技艺成功入选内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也成为市级传承人。此后,她将更多精力投入传承,把作坊设为免费教学点,简化入门流程,用彩泥教初学者基础塑形;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兴趣;形成“创作+定制+教学”多元模式,平衡市场价值与传承活力;还积极参加省内外文化展览,扩大东兴泥塑影响力。
肖传敏:
就是希望把这个非遗发扬光大,把这个泥塑发扬光大,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泥塑。
从童年时对泥土的简单喜爱,到如今成为东兴泥塑的传承人,肖传敏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泥塑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我们相信,在肖传敏的努力下,“东兴泥塑”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 | 李骁 付垚霖 |
编辑: | 胡蓉 |
责编: | 彭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