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新闻

从“输血”到“造血” 以工代赈激活乡村发展“红细胞”

时间:2025-07-14 19:50:00 来源:i内江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省以工代赈决策部署,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稳就业、促增收为核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推进以工代赈工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层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在市中区朝阳镇周坡村,硬化田埂如经纬线般将翠绿稻田划分得错落有致,新建的排水渠里清水潺潺。曾经的撂荒地摇身一变成“聚宝盆”,催生了“培训-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市中区朝阳镇周坡村村民 周琼:


项目上也对我们进行了抹灰、砌砖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到一年,挣了差不多两万块钱,现在出去找工作也更好找了。


在市中区凌家镇方碑村以工代赈示范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目前项目已整治300亩农田,修建3条公路地基,整治完成2口山坪塘,发放工资50万元,157人次通过培训掌握新技能。


市中区凌家镇方碑村村民 刘晓英:


我在项目上做小工,一天有14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能挣到钱,还是很开心,这个收入很满意。


走进东兴区郭北镇景坡楼村,只见新改建的生产便道纵横交错,平整后的田地、田坎规整划一;崭新的蓄水池里水源储备充足,彻底解决了村民生产用水的后顾之忧。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刚刚完工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


东兴区郭北镇景坡楼村村民 王先贵:


现在我们都修好了,还新修了蓄水池,现在不管天干水旱都可以种庄稼,我们不需要自己去挑水,干活路也方便很多了。


基础设施的改善激活了产业发展新动能。如今,外地种植户带着莲花白、香椿等特色种植项目慕名而来,计划依托新建的灌溉系统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农业。


东兴区郭北镇景坡楼村村委会副主任 何纯雕:


“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还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增强了我们村民的凝聚力和发展信心。接下来,我们将依托这些基础设施,积极引进产业项目,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眼下,全市15个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正同步推进,土地整理、水渠修建、道路拓宽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我市已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3个,发放劳务报酬5216.34万元,吸纳5818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占比达30%。


从 “输血式” 扶贫到 “造血式” 振兴,我市以工代赈始终践行 “先有群众、后有项目” 原则,紧扣农村面貌改善与产业发展规划,聚焦人工适配度高、就业带动强、劳务报酬优的项目精准发力。如今,昔日撂荒地变身高产粮仓,泥泞村道化作致富通途,新建蓄水池引来产业活水,万千村民在参与项目建设中习得技能、端稳“就业碗”。这些承载民生温度的 “小工程”,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 “大杠杆”,为甜城大地绘就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时代新篇。

记者:潘皓
编辑:胡蓉
责编:王雨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