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凌家点杀风干肉”,川南烟火气的非遗表达
时间:2025-11-26 17:33:06 来源:i内江
近日,在市中区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暨第十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授牌仪式上,“凌家点杀风干肉”成功入选市级非遗名录。这门承载着川南民俗与家味记忆的古老技艺,正式迎来了官方认证的高光时刻。

风干肉作为我国传统肉制品的经典代表,承载着先民顺应时节、储存食材的生活智慧。相传,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是合祭众神的“腊”月,此时制作的腌腊食品便被冠以“腊味”之名,成为岁末年初最具仪式感的味觉符号。“凌家点杀风干肉”的制作,始终恪守时令节律。每年农历十月下旬,当川南的风变得干爽清冽,制作便正式拉开序幕,历经腌制、晾晒、风干、烟熏等多道工序,直至春节前完美收官。

纯手工技艺是“凌家点杀风干肉”的灵魂,更是其历经岁月沉淀仍香气不减的秘诀。选材环节便尽显考究,香肠专用的土猪前夹肉,肉质紧实、肥瘦相间,是精心筛选的优质食材。鲜肉、排骨需用盐、花椒、八角等香料按比例调配的秘方均匀涂抹,入土陶大缸腌制一周后,再悬挂在通风处晴日晾晒、阴日风干,1个月后再进行短时烟熏提香,最终成就色泽金黄、香味浓郁的腊味制品。

“机器灌制会破坏肉的纤维,影响口感,我们一直坚持手工灌肠,这样做出来的香肠才有嚼劲、肉香更足。”“凌家点杀风干肉”代表性传承人张冬琴一边演示灌肠技艺,一边介绍道。手工灌肠不仅考验力道的均匀把控,更需要十足的耐心,将调味后的肉条缓缓填入肠衣,每一节香肠的松紧度都要恰到好处。灌制完成后,悬挂风干15至20天,一款原汁原味的川南香肠便大功告成,咬开时肉汁四溢,贵州辣椒面的鲜辣与肉香交织,尽显地域特色。
如今,凌家点杀农家乐成为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实践基地,形成了研发、制作、销售于一体的完整链条。在坚守古法技艺的基础上,传承人并未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探索创新,从最初单一的风干肉,演变出麻辣、五香、广味等多种口味,涵盖香肠、腊肉、腊排骨等多个品类,既牢牢守住了传统风味的精髓,又精准契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我们守住‘凌家点杀风干肉’这门技术整整40年,始终秉承绿色、生态、健康、纯手工的初心。”张冬琴的话语里满是坚守与自豪。40年间,她与团队在守住老味道的同时,不断摸索工艺细节的优化,如今1年能制作上万斤风干肉。这些承载着内江烟火气的腊味,靠着消费者的口口相传,从川南小镇走向了全国各地,成为外地游子慰藉乡愁的味觉寄托,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内江非遗的独特魅力。“看到大家认可这个内江味道,心里就特别满足,希望把这门传统技艺一直传下去,让更多人尝到川南的烟火滋味。”张冬琴眼中闪烁着对传承的坚定与期盼。
一块风干肉,串联起时令节律与手工匠心。“凌家点杀风干肉”这门非遗技艺,不仅是川南饮食文化的活态载体,更是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坚守,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醇厚绵长。
| 记者: | 侯煜阑 |
| 编辑: | 唐中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