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五项治理”规范涉企执法助民营经济发展
时间:2025-10-11 15:42:46 来源:i内江“以前部门分头检查,一年要花不少时间接待检查;现在‘综合查一次’就能覆盖多项内容,省下来的精力全用在扩产上了!”隆昌市食之爽农副食品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温志伟感慨道。
10月10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自今年6月内江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五个专项治理启动以来,内江通过压减检查频次、杜绝变相检查、推行文明执法,进一步优化执法环境、减轻民企负担——这不仅让内江在全省首期“涉企行政检查”评估中获评优秀,更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
压减频次:清单化整合破“多头扰企”
内江市某食品加工企业曾面临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应急部门检查不同步的困扰,最多时一周接待两三拨检查人员,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实际上,这也是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的共同痛点。
由此,“压减涉企检查频次”成为落实五项治理的关键突破口。市司法局联合有关部门全面梳理行政检查事项,实施清单化动态管理,出台《关于规范入企履职行为的通知》,明确“综合查一次”场景清单,将安全生产、质量监管、环保核查等高频事项“打包”,推动实现多部门联合开展“一站式”检查。
市司法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与合法性审查科负责人表示,“压减涉企检查频次”并非单纯减少次数,而是重构检查模式。内江在治理中同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与执法人员,抽取结果实时在政务平台公开,杜绝“选择性执法”。
杜绝变相:多渠道监督划执法边界
内江市七彩龙广告装饰部负责人梁刚坦言,如今专项治理明确“禁止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检验检测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实施行政检查”,这是内江对“变相检查”的刚性整治,这一举措让梁刚心里踏实多了。
为守好民营企业正常经营底线,规范涉企执法检查专项治理,划定清晰执法边界,内江严禁以调研、考察等名义变相检查,禁止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组织开展检查;针对“执法交叉、标准不一”等现象,建立部门执法协调机制,通过会商、信息共享打通壁垒。
此前,四川新明塑业有限公司面临生态环境与应急部门对“车间安全通道宽度”要求不一的问题,协调机制启动后,两部门统一标准并开展联合指导,避免企业反复整改浪费精力和资金。
记者了解到,专项治理中还同步搭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一键举报平台,方便民营企业举报违规检查、“吃拿卡要”等现象。
文明执法:非强制手段显执法温度
内江春华秋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希曾以为,执法处罚就是“一罚了之”,可她现在有了新感受,“现在执法人员会先给我们讲政策、教方法。”这是治理中推动“文明执法”的一个缩影。
为破解“一刀切”,专项治理要求执法人员保障民企的陈述申辩权,优先用说服教育等非强制手段;全面推行“亮码入企”与事前备案公示,执法人员需通过“天府入企码”登记信息,全程留痕,民企则可扫码查询检查依据、评价服务内容。
此外,治理部门还联合开展“天府入企码”操作、文明执法规范等培训20余场,覆盖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动态完善“不予处罚、减轻处罚”等五张清单,梳理395项适用情形,避免“小过重罚”拖累企业。目前,行政执法单位生成入企码2400余次,企业评价467次,满意度100%。
协同发力:“组合拳”护航民营经济
“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规范涉企收费罚款”等举措协同,全方位解决民企“急难愁盼”。
治理中,排查“红顶中介”,清理无依据收费,建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不得强制企业委托中介。这些举措使得企业在办理审批时节约了不必要的中介费。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五个专项治理”核心是以环境“优”促民营经济“活”。市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深化专项治理,紧密结合市场准入、规范执法、收费与权益保障等关键环节,推动民营企业敢闯敢投敢干,为内江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记者: | 姜晓凤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