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走近内江急救先锋李旻鹏:用行动守护生命
时间:2025-09-13 20:53:41 来源:i内江“来,这位学员请上台当‘模特’,咱们现场演示头部包扎,记住要先覆盖伤口,再绕头部固定……”主讲老师李旻鹏手持三角巾,一边用亲切的内江方言讲解,一边调整包扎角度,并幽默解答学员的疑问,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这是9月12日市直机关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班教学现场的一幕。
站在讲台上从容授课的急救师资李旻鹏,还有着威远县界牌镇中心校语文教师、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应急通信大队负责人、全国“十大最美救护员”等多重身份。从教坛育人到急救一线,从通信保障到生命救援,二十多年来,李旻鹏始终以热忱与专业,在不同领域践行着“守护生命”的承诺。而这场培训,只是他无数次传递急救力量中的寻常一幕。
组建队伍,为救援架起“通信桥梁”
从急救培训的讲台“望”向更远的过去,李旻鹏与“守护”相关的故事,早在多年前就已埋下伏笔,而无线电通信,是他踏上公益救援路的第一个“支点”。
2000年,李旻鹏从内江财贸学校(今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扎根威远县界牌镇中心校,成为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课堂上,他用文字为学生打开世界;课余时,他热爱旅行、珍视家庭,更因自小的兴趣,一头扎进无线电研究的世界,摆弄电台、钻研通信技术,成了他闲暇时最着迷的事。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当看到新闻里“通信中断导致救援受阻”的画面,李旻鹏的心被狠狠揪紧:“要是应急抢险时有畅通的通信,是不是就能少一些遗憾?”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想做点什么,用自己的无线电知识为救援搭起“看不见的桥梁”。
此后,李旻鹏开始四处联络:找同样热爱无线电的朋友,寻愿意投身公益的伙伴,医生、退伍军人、教师、个体工商户……一群怀揣热忱的人聚到一起,一支应急通信队伍的雏形渐渐清晰。
可热情之外,现实难题接踵而至:队员缺乏专业资质,设备操作不熟练,人员管理也没有章法。“要做应急通信,就得专业!”李旻鹏咬咬牙,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学习,查资料、练操作、啃专业书籍,2014年专程赴成都参加考试,顺利拿到A类《中国无线电协会业余电台操作证书》;2015年3月,又成功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台执照》;2016年,取得无线电台B类操作资格证。在他的带动下,队员们纷纷跟进学习,一个个考取专业证书。
2015年5月12日,在共青团威远县委的支持下,威远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应急通信大队正式挂牌成立。自那以后,这支队伍成了当地应急救援的“通信尖兵”。
2017年8月22日,队员听广播时发现一个频道反复播放粗鄙的卖药广告,还不报台名。李旻鹏立刻警觉,带着队员兵分四路,在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布点,用八木天线开展反向定位。两小时后,目标锁定在某新城小区33楼楼顶。他们一边上报威远县文广体新局,一边赶往现场,最终联合广电执法大队,拆除了这部用手机遥控、循环播放虚假广告的“黑电台”。为守护群众的通信环境,李旻鹏和队员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全天候定位检测,让“黑广播”无处遁形。
自费配备AED,为生命增添“安全保障”
在李旻鹏的汽车上,总能看到让人安心的“细节”:前排挡风玻璃贴着醒目的“应急通信”字样,尾部装着车载电台天线,后备厢里装有方形黑色电台、多功能急救包、《急救员资格证》等。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车尾玻璃上那几行加粗的文字——“车内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救命可砸玻璃 我是急救师 有需要截停我”,旁边还印着他的电话号码。
2018年,李旻鹏获得“内江市见义勇为勇士”称号,次年,他用全部奖金购置了一台AED,作为随车配备的急救设备。这些设备,是他向所有人许下的“紧急承诺”,也是他为生命多加的一道“安全锁”。事实证明,这道“安全锁”确实给了人安全保障。
2024年2月24日晚,威远县新场镇翔龙广场正举办元宵庆祝活动,人群熙攘间,一名中年妇女突然捂住胸口,说了句“身体不舒服”,便直挺挺地倒了下去,意识渐渐模糊。正在现场观看表演的李旻鹏和同为红十字救护员的巫利文同时冲了过去。李旻鹏跪在地上,手指搭在妇女颈动脉处,又俯身观察胸廓起伏——意识模糊、心跳微弱、血压测不到,情况危急!他立刻将妇女调整为仰卧位,解开她的衣领保持呼吸通畅。
“去我车上拿AED!”李旻鹏朝巫利文喊道。很快,巫利文抱着AED飞奔回来,两人配合默契:贴电极片、按除颤按钮、配合胸外按压…… 随着“嘀”的一声提示音,除颤完成,几秒钟后,妇女的手指微微动了动,意识开始恢复。李旻鹏悬着的心稍稍放下,又连忙询问:“大姐,您有高血压、心脏病吗?晚饭吃了吗?”得知妇女没怎么吃饭,他又从急救包里拿出葡萄糖,帮她补充能量。约5分钟后,妇女彻底缓过神来,两人又协助她前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AED并学会使用,希望更多的人成为红十字救护员。”回忆起那次救援,李旻鹏的语气依旧坚定,“‘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希望为更多需要急救的人争取最宝贵的救命时间,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
义务救助,用行动诠释“急救精神”
随身携带急救包、熟练操作AED、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这份专业背后,是李旻鹏对“急救”二字的深刻理解与长期践行。早在2015年,他就意识到“光有通信保障不够,急救技能才是救急的关键”,于是组织应急通信队9名队员自费前往宜宾,参加“急救员资格证”培训考试,最终5人顺利取证,他自己也成了一名持证急救员。从那时起,“急救员”的身份就和他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2017年10月的一个傍晚,李旻鹏和妻子刚走到学校门口,就听到路人焦急地呼喊:“李老师,快帮忙!孩子流血了!”转头一看,一名八九岁的男学生捂着头,鲜血顺着指缝往下流,染红了校服,脚下的地面也滴下了一串血珠。李旻鹏立刻冲过去,从后备厢拿出急救包,先按压止血,再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动作迅速又轻柔。
“得赶紧送医院!”他和妻子迅速带着孩子往医院赶,可进城路段红绿灯多,还限速。情急之下,李旻鹏拨通110,申请超速!“超!注意安全!”110指挥中心的回应干脆利落。于是,李旻鹏以最快速度将孩子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还好送得及时,包扎也专业。”一周后,孩子康复出院,面对家长的感谢,李旻鹏只是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样的“应该做的事”,李旻鹏做了一次又一次:2023年4月24日,他为坐在路中间、满头是血的老太太包扎止血,还打开双闪挡在老人身前,防止二次伤害;2022年9月15日,他开车送腹部剧痛的七旬老人就医;2019年6月18日,路遇倒地老人,在其无颈动脉搏动、无意识、无呼吸的危急时刻,他跪地做心肺复苏,几分钟后让老人恢复心跳与呼吸;2017年10月8日,他为被轿车撞飞昏迷的小女孩清理呼吸道、做心肺复苏,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多年来,他累计救助突发疾病或受伤人员20余次。
一张张荣誉证书,见证着他的付出:全国“十大最美救护员”、四川省优秀志愿者、“四川好人榜”见义勇为好人、中国长安网“平安之星”、内江市见义勇为勇士……
但对李旻鹏来说,最大的荣誉,从来不是证书上的文字,而是被救者醒来时的那句“谢谢”,是看到更多人因为他的培训学会急救技能的安心。
就在上个月,李旻鹏还作为内江唯一代表赴北京参加了红十字救护师资提高班,自身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他更欣喜自己将有更大的能力开展急救,帮助更多人。
从语文课堂到急救现场,从通信保障到生命守护,李旻鹏用二十余年的坚持,把“守护”二字刻进了日常。他始终相信,“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目标,终会在更多人的参与中实现。
记者: | 姜晓凤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