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多措并举推动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时间:2024-02-05 19:09:31 来源:i内江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日前,记者从市委宣传部获悉,近年来,内江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充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据统计,内江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24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罗泉古镇、云顶古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资中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资中县铁佛镇),中国传统村落5个、四川省传统村落25个、国级工业遗产1处,馆藏文物11900余件(套),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中型杖头木偶)、省级28个、市级113个、县级179个。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内江强化系统保护,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全面融入《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内江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全市重大工作部署,出台《内江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联席会议,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国土空间规划,全面落实责任、人员、资金,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
保护措施坚强有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资中县和威远县“三威”工业文化连片区域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县域试点和特色区域试点。修订、编制《资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10个规划,推进罗泉古镇、云顶古寨集中连片保护,完成隆昌气矿旧址提档升级,65处历史建筑、3处历史街区实现挂牌保护。全面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全市石窟寺安防设施覆盖率达100%。
系统梳理历史特色地域文化,挖掘其精神内核、时代价值,成立甜文化研究会、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10个,推动形成《汲取沱灌工程蕴含的精神力量奋力推进新时代内江振兴崛起》等研究成果,《内江糖业历史文化资源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10项课题获立2023年度市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隆昌地域文化》等一批书籍正式出版,培育并打响“大千文化”“范长江文化”“石牌坊文化”“甜文化”“沱灌文化”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
延续历史风貌,引入新兴业态,让百姓在生活中触摸历史。依托罗泉古镇、隆昌石牌坊群威远古佛顶等成功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个,建成张大千博物馆、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等历史文化类场馆20余个,灵芝岩—石门寺摩崖造像入选四川省首批乡村石窟文化景点建设试点。依托工业遗址、红色遗址、非遗技艺等开发文化类主题研学线路20条,文创产品100余款,年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承办第二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全省研学旅行推进大会,举办大千龙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现代川剧大幕戏《糖坊风云》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传统川剧大幕戏《绣襦记》获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优秀剧目,现代川剧《凤鸣山传奇》获第五届四川文华音乐奖,木偶剧《张大千匪巢磨难》获第五届四川文华舞美奖。
记者: | 兰萍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