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笃行 美村靓村——内江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述评(三)
时间:2023-11-14 17:08:54 来源:i内江浙江与四川,一个屹立海滨,一个怀抱盆地,两地虽然山遥水远,但自古人文相通、情意相连。
内江作为四川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蕴含的求实理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美村、靓村,弥补“美中不足”,做强特色优势,让内江之美再添“气质”、再生“活力”。
关键词:分析
在乡村,有这样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反映的是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内江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2.06%,平原浅丘地形占幅员面积93%。十根手指、各有长短。即便都有丘陵地区的共性,也存在威远山高、隆昌地平等局部差异化。
市委在作出实施农村面貌改善决策之初就明确提出,围绕“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乱治什么”要求,按照“一镇一策、一村一策、一组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制定整治计划,切实做到整治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整治措施精准、改善成效精准“五个精准”。
一个决策的落地不仅需要理性地思考和分析,更在于不变形、不走样地实施。内江坚持实事求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2023年开始,每年确定15个左右镇(涉农街道),按5年5个批次推进全市70个镇和7个涉农街道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2027年全面完成。其中,2023年第一批为16个镇+2个涉农街道。
关键词:精准
要实现绿水青山、田园牧歌的诗意回归,不可能轻轻松松。内江要推动这项工作,除了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还需要对细节精准把控后作出决定的智慧。
实施农村面貌改善,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不搞一刀切、不整花架子,是基本原则。在推动过程中,内江按照实际需求确定建设项目,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把建设投入压缩到必需的限度内,以实际改善村民生活为前提,首批确定266个建设项目。同时,多方筹集资金,目前已投入各类资金21.97亿元,基本保证了工作需要,避免了新增大的政府负债。
比如,在威远县向义镇柏林村椅子湾聚居点。这里80%的村民都有一技之长,或是经验丰富的泥瓦工,或是深耕土地多年的土专家,相较于其他地方发展产业经济的需求较弱。“脏乱差是这里的突出问题。”村党支部书记许真华一语点破,改善居住环境是村民的迫切需求。通过“六净六顺”、入户道路硬化、清沟清淤等“小手术”,总共花了100多万元,就让“椅子湾”焕发了新的活力。
实事求是,让内江在精打细算中,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比如:“改厨”,让村民李火堂再也不会做饭时蹭一身黑;村民黄兴龙打造的“微禽园”,让散养的家禽有了“归处”;村民薛长柱花400元改了卫生间,连城里的儿子媳妇都说“花钱少改变大”。
关键词:留韵
如果去问一群人记忆中乡村的标志性特点是什么,答案肯定各不相同。或许是村口的那棵上百年的黄葛树,或许是门前潺潺流过的小溪,或许是村旁的奇石……
这就是农村的特点,看似“村村都一样,却又村村不一样”,一样的是绿水青山,而不一样的则是风土人情。历经岁月沉淀,这些村庄不仅留存着久远的历史“现场”,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还成为承载人们乡愁乡恋的重要载体。
如何将这山水田园间的韵味保留下来,这是内江在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过程中深度考量的问题。最终的结论依然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在内江经开区凉风社区,村民兰德华土色土香的老房子已有百年之久。虽经历多年风吹日晒雨淋,但安全性能依然完好。针对这一情况,该社区采取保护百年老宅举措,对房屋进行加固,对不能满足生活需求的厨房、厕所进行改造即可。
而在市中区朝阳镇道子田村,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子较多,“拆旧留权”在这里用活。“拆了好,住不了还碍事。现在弄成菜园子不仅好看,还有收成。”今年76岁的村民张成永,有4个子女,目前和大儿子共同生活,破旧的老房子已经荒废多年,房屋周边环境极差,他对“拆旧留权”的做法十分支持。
在经过前期深入调查后,内江坚持“一村一韵、一户一景”,编制《内江市美丽乡村住房建设推进图集》,推出建筑户型30个,新建农房依图施工,同步改善“厨、厕、院、圈”。
分类整治违建房、危旧房、废弃棚舍等建筑物,实施院落洁净、田园洁净、畜禽归顺等“六净六顺工程”。截至10月30日,全市完成户属设施改造75610户,占计划数73705户的102.58%。其中,完成危房改造3595户、改造(拆除)土坯房3376户、入户路建设16294户,清理违建房、整治偏杂房、废弃棚舍、残垣断壁等7032户,改造厨房11362户、改造厕所22466户、改造庭院14391户、新安装自来水8907户、整治清理阴阳沟38277户。20户以上院落公共区域改造876个全面完工。
不仅村村各美其美,还要户户美景不同。内江着力推广美丽乡村“小组微生”模式,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微菜园”等,提倡村民用果树、蔬菜美化庭院、村庄,不用城市园林花木,既节约成本,又让农村保留田园风光,不简单变成“城市公园”。目前,全市已有“微庭院”14391户。
“微庭院”让一个个距离相近、景致相像、风物相似的美丽乡村有了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需求
对于农村而言,什么叫实事求是?怎么做才算因地制宜?其中必不可少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需要。
面对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给出了务实求实、务必达到的目标,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安全住房、一间整洁厨房、一个卫生厕所、一个增收庭院、一条硬化入户路、一个良好家风、一门实用技术、一个健康爱好,实现农民群众走路不粘泥、小病不出村、办事不着难、勤俭不懒惰、就地能增收。
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农村的事情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想要办好这些事情并不容易,关键是找准“线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操作手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坚持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比如,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更高水平。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
看内江经开区交通镇九盘村,“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是常态,农村面貌改善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修路,并安装路灯;
看威远县向义镇水口村,紧盯产业发展需求,建成5亩智能育苗大棚、10亩精品果蔬冷链集配中心,新建和改造产业道路8公里,新建和维护蓄水设施40余亩,实施大机井建设并修缮老水井28口,公共区域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形成了精品果蔬的育苗、种植、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条;
看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便民服务站创新“1224”模式,为群众提供医保、金融服务等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
截至目前,在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18个目标镇(涉农街道)中,畅通路网、织密水网、架通电网、补齐气网、联通讯网,新建农村公路116公里,超目标任务16%;新增自来水到户31607户,占目标任务80.5%;新建和改造电网173.7千米,占目标任务87.5%;燃气通村率、“双千兆”通达率、4G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实施“一村一机井”等工程,新增抗旱机井5178口。
持续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层场所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社会合作站点,37个中心村建立村级互助养老服务站,占目标任务72.6%。发布《内江市“甜成办”下沉基层事项清单(第一批)》,下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医疗保障等9个部门65个事项,70余项高频民生事项实现“村能办”。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让“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犹如生命体一般持续自我进化、更新迭代,让“沉睡”的农村展现出千姿百态。
记者: | 兰萍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