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内江这场新闻发布会说明白啦!
时间:2023-07-21 10:58:41 来源:内江广播电视台7月21日,内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美乡优城”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相关部门、单位介绍了内江市在深入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探索具有内江特色的城市更新改造路子方面的工作亮点、成效、举措,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题一: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请问内江如何通过党建引领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更新?
内江市委组织部教育中心主任、市委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副书记叶辉:
市委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实施老旧小区(院落)治理补短提质行动,全力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我们主要做了几个方面。
一、建强组织体系,夯实治理基础。一是优化党组织。纵向明确“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横向建立“小区党组织+业委会(自管委)+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构建“四纵三横”党建网格链条,506个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院落)应建尽建党组织。二是健全自治组织。将成立小区(院落)自治组织作为启动改造的前置条件,指导建立自治章程、居民公约,发动机关党员干部到业委会(自管委)任职(兼职),建立“自管委”“院管委”等自治组织506个。三是建活群众组织。建立党群共商协调机制,发挥协商会、“联户员说事”等居民议事平台作用,创新“小马工作室”等做法,引领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
二、配强治理力量,推动协同共治。一是配强社区工作者。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和专职网格员统一组织选聘制度,今年1—7月共增配社区工作者675名,有效解决治理力量不足问题。二是领导及巡视员带头联系。建立市级领导联系街道(镇)、社区制度,47名市级领导带头联系21个街道(镇)、47个社区。167名县级领导联系71个街道(镇)、286个社区,350余个市县部门与社区实行“结对共建”,挂点包联小区(院落)改造,协调解决实际问题1100余个。三是干部定点包联。建立机关党员和社区干部定点关爱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制度。2200余名街道(镇)、社区干部包网联户,累计入户收集社情民意3.4万余条,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1万余个。
三、拓宽供给渠道,提升服务质效。一是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按照“15分钟服务圈”标准,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建立网格(小区)党群服务站107个,推动16个阵地面积300㎡以下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完成达标升级。二是全域推进物业服务覆盖。开展物业党建联建,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党组织69个,分类施策探索“成熟小区+专业化物业”“老旧小区+自管自治”“三无小区+兜底管理”3种模式。三是丰富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常住人口、特殊群体台账,及时更新租住信息,倡导在聘请保洁、安保人员时优先招聘本小区人员,累计解决100余名居民就业问题,同时通过亲“曙”会客厅、“口袋公园”等建设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四、盘活公共资源,完善配套功能。一是挖掘闲置资源。党组织牵头整理老旧小区(院落)现有空地和门面等零散资源,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作用,吸引驻区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解决停车难、管理难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二是激活内生动力。指导街道、社区找准区域定位,推行国企代管所有权、社区主导经营权、居民同获使用权“三权分置”模式,在50个城市社区开展社区经济试点,32%的试点社区年收益达10万元以上。三是突出文化内涵。开展“党旗红、家园美”活动。坚持“一小区一方案”,组织居民挖掘小区历史、文化元素,借助改造项目,复原老旧小区人文历史,融入文化广场、法治长廊、运动小院等特色场景建设,培塑了“甜美小区”“甜美院落”。
下一步,市委组织部将进一步关注群众所需所盼,持续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水平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问题二:围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内江在市容市貌管理、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中有哪些举措?
内江市城管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仲明:
去年12月,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作出了“美乡优城”的决策部署,吹响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冲锋号,市城管执法局闻令而动,实施“四大行动”,努力实现城市管理提档升级,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贡献城管力量。
(一)实施重点项目建设行动。一是持续推进内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已归集内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资本金5.3亿元,融资10.6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1.7094亿元,30个子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28个。二是做好“新三推”(2021-2023年)项目收官任务。内江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47个子项目已开工19个,完工28个,累计完成投资14.37亿元。三是落实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争取到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项资金5488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6000万元。
(二)实施城区环卫质量提升行动。一是扎实推进清扫保洁全覆盖。结合“清杂除乱”、空闲地块和围挡整治等行动,开展环境卫生“大清理”“大扫除”“大巩固”活动35次。二是开展环卫保洁提标作业。主要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6小时,街巷路面保洁时间不低于12小时,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100%。重点区域每2小时开展一次洒水、雾炮作业。三是提升公共卫生间服务水平。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对城区23座公共卫生间进行了升级改造。四是有序推进环卫设施更新换代。实施东兴区国道321压缩中转站升级改造工程,预计8月中旬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360套老旧破损果皮箱更换工作。五是实现生活垃圾处理提质增效。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智能控制改造,利用有机废弃物沼气进行供热发电。1至6月,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133396.44吨,发电6863.71万度,处置厨余垃圾17166.42吨。
(三)实施市容秩序规范整治行动。一是开展违规占道经营大整治。调整优化设置临时摊区94个,累计规范整治“骑门摊”、流动摊等违规占道经营行为69006起,规范临时摊区6268处,纠正各类违规促销行为1076起。二是开展空闲地块环境大清理。对全市中心城区90处空闲地块环境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对8处空闲地块进行了综合利用。三是开展乱牵乱挂规范大清除。集中整治在人行道等公共区域晾晒衣物、吊挂杂物等违规行为。截至6月底,共清理乱牵乱挂乱搭1354起,清除各类“牛皮癣”小广告17615张。四是开展老旧小区违法建设综合治理。结合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违法建设综合治理。截止目前,共计治理完成违法建设36处面积918平方米。五是开展共享单车管理大提升。推进共享单车停车泊位硬件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共计修补线框 231处4200余米,新增线框19处300余米。督促企业每天对城区11000余辆共享单车进行清洗维护。
(四)实施甜城湖保护行动。一是规划引领,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由内江文旅公司牵头,统筹推进甜城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桐梓坝大桥至西林古渡水上运动项目已正式运行,甜城湖绿色生态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二是夯实硬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在甜城湖两岸新增果皮箱300个,完成碧道建设18.2公里。维修及更换步砖115.57平方米、栈道89.9平方米、护栏铁链39米、休闲座椅28座。三是突出重点,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27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3艘、无主竹筏3艘,清理违规网具、钓具260(张/顶),查办违法案件14件,查获涉案人员17人处罚4.19万元。四是严格监管,强化湖面日常保洁。每日对甜城湖保护范围重点区域湖面漂浮物打捞和保洁,定点对打捞上岸的漂浮物、杂物等进行规范清运。今年以来共打捞漂浮物330余吨。
问题三:请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如何用数字化技术赋予城市活力?
内江市大数据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力建: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内江市大数据中心以“数字内江”建设为载体,推动内江智慧城市建设换道超车,按照"集约建设、底座共用、数据共享、智慧融合"的建设思路,推动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项目建设。目前,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预计2023年底完成项目建设。
项目立足城市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建设“1+2+3+4+N”即(一中心、两个端、三中台、四支撑、N应用)的整体架构。通过采集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城市治理、城市管理、舆情民声等城市运行信息资源,以城市大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能力、人工智能能力和大数据能力为基础,分析城市建设的基础现状和实际需求,实现城市运行态势的全面感知、城市治理的高效协同、发展规划的辅助决策以及信息资源的集约共享,最终建立集成、智能、交互的政府治理科学决策支撑系统,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项目建设过程中,内江市大数据中心结合内江“城市大脑”能力和自身职能职责,协同市级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更新行动相结合,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建立智能城市基础设施,支撑数字化城市建设。通过建设政务云计算资源平台、统一感知物联网、视频计算平台等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支撑智能交通系统及各种智能公共设施,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目前实施区域交通优化工程,在内江城区汉安大道、大千路、汉渝大道、北环路、平安路等14段主次干道设置“绿波带”,涉及道路里程约34公里,相关路段行驶的机动车行程时间明显有效减少,通行效率大大提高。
二是打通行业数据,提供数字化服务。提供全市各类应用的统一服务入口,包含在线沟通与协同、移动办公、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智慧城市服务、一码通城服务等;通过网络协同感知人民群众与广大企业的需求和反馈,将数据智能驱动的治理能力触达到最广泛的人群。目前,市民APP已在各手机端应用市场上线,为内江市民及企业提供水费缴纳、住房服务、公积金服务等123项服务。同时,推动医疗健康“一卡通”、不动产“一窗受理”、“甜成办”等多个政务服务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甜城政企服务钉”一键直达市长平台等正加速融入甜城人民生活。
三是建设各类智慧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加快打造智慧农业、智慧急救、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市监、智慧环保、智慧停车等8个重点应用板块,形成城市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体系。智慧城管,围绕城市管理顽疾和老百姓突出需求,基于内江“城市大脑”基础框架,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环卫管理、垃圾分类监管、甜城湖保护管理、工地渣土运输监管、共享单车智能监管、智慧执法、户外广告、市容监管<占道经营、门前五包、流摊>等在线化、实时化和智慧化,持续更新优化城市环境,让市民能够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智慧急救项目通过120将5G信息技术与急诊救治相融合,实现“接诊即出诊、上车即入院”的快速急救模式。从以前的人工调度,到现在系统自动获取急救信息,智能完成调度,大大缩短接警到完成调度时间。出诊车辆和人员信息、行驶轨迹实时展示,系统自动获取、同步患者健康档案及历史就诊信息,实现快速进行院前预检分诊,院内院内医务人员根据院前监测信息,远程协助救治并做好抢救会诊的准备,各科室信息共享,提高急诊患者综事救治率。
四是培育数字产业,推动创新创业。我们积极鼓励数字产业化,支持数字化创新企业在内江发展,带动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支持鼓励效率源科技、明泰电子、长川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协助引进驻德国贝塔斯曼、日本大宇宙、抖音集团等世界500强及行业百强8家,助力建设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同时,加速实施《内江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内江”建设规划》,发布投资金额420亿元的数字经济机会清单,包装推出5000万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40余个,洽谈阿里、中软等一批头部企业,牵头引进阿里等IT企业及生态公司15家,2022年实现营收超过5亿元,纳税超6000万元,解决就业超过600人。
内江市大数据中心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建设主轴、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有力支撑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助力。
问题四:群众关注的旧楼加装电梯目前实施了多少?有哪些优惠政策?
内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朱宇:
2020年以来,我市既有住宅已加装电梯251台,另有34台电梯正在加装。目前。我市加装电梯具体有以下优惠政策:
一是电梯资金补助政策。对纳入四川省年度增设电梯计划的既有电梯加装,均按照每台电梯省上补助10万元的标准予以补贴。以隆昌市隆桥化工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为例,该小区共安装电梯6部,分别纳入了省2020-2022年度增设电梯计划,已安装4部、正在安装2部,已获得省级补助资金40万元,另外2部待安装完成后按程序拨付省补资金,剩余余电梯安装资金由居民自行筹集,省补资金减轻了居民出资压力。该小区居住的老年人多,电梯建成让老年人出行更加方便。目前,市上正在制定对各县(市、区)的加装电梯补助政策,力争进一步缓解居民筹资压力。
二是可提取住房公积金或维修资金。居民可按程序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加装电梯。比如隆昌市康复东路62号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后,居民就通过电梯加装资料按程序申请提取了住房公积金,进一步减轻资金压力。
三是简化审批手续。对经过批准建设的既有电梯加装项目实施并联审批制度。由各县(市、区)住建部门组织施工图审查备案单位、质量监督单位以及规划等相关部门,共同进行现场查勘,在申报审批表上共同签署审核意见,实行并联审批。审批通过后不再单独办理施工图审查备案和质量监督手续,直接进场施工。比如市中区南环路西二巷老旧小区和隆昌市隆桥化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均采用并联审批的方式,经属地自规、住建部门联合审批后,由业主共同委托的电梯加装公司进场施工,不再办理施工许可和质量监督手续,不到3个月就安装完成,实现了快开工、快竣工、快投用,对群众的生活影响降到了最低。
四是加强运行监管。电梯加装后,经市场监管部门验收通过后,出具特种设备使用手续,方可交付居民使用;督促指导业主与电梯公司共同建立、完善电梯维护管理制度。比如隆昌市住建部门在实施联合审批时,督促电梯加装公司与小区居民签订后期维护保养协议,质保期后的电梯维护费用小双方协商确定。
最后,是加大宣传,搭建沟通桥梁。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最大的难点和痛点在于平衡群众需求,促进多个利益主体达成一致意见。为破解“一户拦全栋”这一困局,我市积极运用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国家、省市关于既有住宅电梯增设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宣传,提升了广大市民增设电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行“党建引领,居民共商”,通过“走家串户”、开“坝坝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小区党组织、小区业主共同商讨,居委会积极组织协同群众,动员志愿者、老党员等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充分协调居民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凝聚居民共识。希望在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既有电梯加装更加顺利通畅,更好地解决老旧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问题五:请谈一谈市中区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张世聪:
2022年以来,市中区以“六个坚持”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系列决策部署,城市老旧城区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整体谋划、整体规划、整体打造”原则,聘请北京都市更新集团等专业团队,编制城市更新整体策划和专项规划方案,提供城市更新投融资研究服务,科学合理安排更新区域、更新时序(2023年启动省建片区、四方块片区改造,2024—2025年分批次启动半坡井片区、大修厂片区改造)。将集中3年时间,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取得阶段性成效。当前已聘请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对省建片区开展设计工作,充分结合居民改造意愿和市中区实际情况,按楼栋进行精细化改造设计,分区域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二是坚持项目统筹。我们狠抓项目储备谋划、前期设计、建设施工和后期跟踪等各个项目环节,确保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1.74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76个房屋469栋,惠及居民1.71万户,建成侯家巷红色文化小区、西二巷红色物业领航智慧小区、南门城垣老城墙小区等特色小区。2023年梳理形成桂湖街-文英街片区老旧小区改造等40个城市更新项目,河坝街智慧示范街区、甜城坊等特色储备项目16个,现已开工23个,完工4个。
三是坚持问计于民。我们始终推行“三下三上”工作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全面摸排梳理老旧小区、房屋建筑、社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建立领导联系指导街道机制、项目质量监督机制和巡查机制,设置问题“码”上扫、召开院坝会、发放征求意见单等方式畅通居民意见反馈收集渠道,把群众“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变为改造工作的“职责清单”“办事清单”。截至目前,共召开“院坝会”70余次、发放征求意见单9200余张、张贴公告230个,收集居民意见957条,需求融入改造443条,有力推动了城市更新与居民需求有机融合。
四是坚持特色示范。在对水、电、气、路、讯等基础改造提升基础上,落实“一区一策”,凸显小区特色。如:围绕文化提升主题打造北二巷“书香小区”,将原有废弃的破旧凉亭改建为文化亭,修建小区书屋,新增“忠孝仁义礼智信”主体文化墙400㎡;围绕健身运动主题打造北四巷“运动小区”,新建运动场300㎡,并安装健身器材等让老旧小区能“安居”更“宜居”;围绕“爱在西二巷”主题,打造新华路西二巷完整居住社区,拆除违章建筑10处120平方米,整治通信线路“蜘蛛网”约2000余米,完成外立面改造2万余平方米,老旧居民楼焕然一新。同时,新建便民智慧停车场1个,增加停车位80余个,社区造血功能和基层治理可持续性有力提升。
五是坚持为老服务。积极推进养老设施、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养老服务改造工程,对道路、坡道、出入口台阶、扶手、公共卫生间、电梯、停车场等部位进行无障碍改造,新设老年人饭堂、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室等。目前,已完成200余名特殊困难老人家中适老化改造,已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个(城东、城西、牌楼、乐贤各1个),正在建设2个(白马、玉溪各1个)。
六是坚持智慧互联。针对老旧小区居住人员结构复杂、安全设施缺失、治安防范薄弱等问题,探索“智慧小区”建设,依托“天网”“智慧平安甜城APP”“城市大脑”等资源,在公共区域安装监控、人脸及车辆识别门禁、周边警戒等平台系统,实现报警、监控、指挥、处置四方联动。试点建设完成智慧小区(一期)项目,涉及城东、玉溪2个街道13个小区50栋楼,安装智能门禁、智慧监控、智慧党建屏等323处。如:前不久,家住城东街道交通路社区的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不慎走失,家属找寻无果,社区通过智慧管理平台查询老人行走轨迹,仅用半天时间就将走失老人寻回。
下一步,市中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城市更新的部署要求,继续深化城市更新规划方案,充分征求尊重群众意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质,高水平推进城市更新建设、管理工作。
编辑: | 陶丽萍 唐晓萃 |
校对: | 刘桂莲 |
责编: | 郭扬 |
审核: | 程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