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关于《中共内江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讨论稿)》的说明

时间:2021-06-27 09:11:32 来源:内江广播电视台


关于《中共内江市委关于深入推进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讨论稿)》的说明

(2021年6月22日)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内江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讨论稿)》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全会主题及主要考虑


市委常委会决定,这次全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和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确立这一主题,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迫切的现实需要。


这是内江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和省委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决策的实际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创新发展作出战略性擘画和系统性部署,先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并在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多次强调创新发展。省委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把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奠基四川长远发展的关键大事来抓,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创新发展并作出决定,体现了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担当,吹响了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奋进号角。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和战略站位,加强前瞻布局和系统谋划,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创新发展决策部署在内江落地落效。


这是内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使命。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其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使命具有引领性支撑性作用。内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突出抓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和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不断提高内江在成渝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位势分量。


这是内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内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改革、开放和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内江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面临难得的机遇,必须把加快创新作为引领内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部分行业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的双重挤压,尤其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培育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产业、企业,推动内江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综合来看,推进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为此,市委决定召开这次全会进行专题部署。为高质量起草好全会《决定》稿,市委成立了由我和李丹同志任组长的文件起草组,有关市领导围绕重点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召开多次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初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经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同意将《决定(讨论稿)》提交这次全会审议。


二、《决定》稿主线及主要内容


《决定》稿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作为主线统领和贯穿全篇,紧紧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重点,从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动力、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几个方面进行部署,提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加快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江提供强劲内生动力的目标。


《决定》稿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全文共八条,第一条为总论,明确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奋斗目标;第二条至第七条平行展开,部署了推进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第八条为保障,阐述加强党对创新发展的全面领导。


起草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全局与自身发展相衔接,注重把国省战略需求与内江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既找准自身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又积极为国省创新发展全局作贡献。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尊重规律搞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联动创新。三是坚持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相协同,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原地踏步,在客观认识、准确把握内江创新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前瞻性提出一些经过努力未来能够实现、能够突破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四是坚持战略引领和落地落实相统一,一方面突出市委决定的方向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突出重点任务部署和重大项目支撑,提升市委决定的操作性、落地性。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决定》稿坚持用创新办法谋划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路、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这里,就几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创新主体已成为整个创新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主体的数量、质量等直接决定着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创新主体培育,“十三五”末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较“十二五”末增长67.8%,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41家,其中国家级9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9家;科研人员17000余人。《决定》稿对做大做强创新主体作出重点部署,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联合体三方面回答“谁来创新”的问题,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很多科技创新成果是企业完成的,很多基础研究上的创新,也是通过企业转化为产品的。我市在创新主体培育中还需补齐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多、中小企业不强等短板。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培育计划、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行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要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支持企业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要支持企业承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支持企业申报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要培养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知识和人才的独特优势,是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的重要主体。2017年以来,我市 “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项目获得省二等奖,11个项目获得省三等奖,1个项目获得省技术创新工程奖。在2020年四川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我市“稻渔生态种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四川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创建与产业化开发利用”两个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类一等奖,“白乌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创新与应用推广”获得三等奖,这充分说明内江科技创新工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地方产业发展、围绕内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设置特色学科(专业),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系列成果,实施就地转化。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对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卫生健康、生物医药等关键性、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提档升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小试、中试平台,成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开展专利运营、创业孵化、成果运用等活动。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建立适应科研行业特点的经费、编制、人事等管理制度。允许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机构能力建设和人员奖励。


创新联合体是基于市场机制运作、承担科研任务联合攻关的新兴社会组织。当前,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单打独斗”推进科技创新面临着一些局限和制约,“握指成拳”打出去才更有力。构建以领军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是我国科技创新动力由供给侧驱动走向需求侧驱动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科技攻关组织动员体制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要支持创新联合体在内江探索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研发模式,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带动培育植根本土的创新型企业。


第二,关于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产业发展,都必须服务于产业发展,脱离了产业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定》稿重点围绕产业布局创新,就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作出部署,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从工业来看,近年来,我市初步构建起冶金建材、机械汽配、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电力能源5大主导产业,但传统产业占比大、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仅占规模工业的30.86%,没有1个1000亿级别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要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编制主导产业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技术路线图,培育先进制造业创新产业集群。


从农业来看,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农业园区162个、面积158万亩,建成全国最大内江黑猪种群基地、最大无花果全产业链集中发展区、最大血橙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但内江黑猪品牌还不响,资中血橙还欠缺加工链条,威远无花果特而不大,特色水产多而不优、现代农业装备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要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强化现代农业种业、数字农业及现代装备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业科技供给,争创国家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培育现代农业创新产业集群。


从服务业来看,内江电商网络交易额连续7年居全省第3位,“一港三园”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初具雏形,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9家,成功跻身全省重点支持培育的9个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但服务业增速不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等问题同样存在。要坚持以信息化、数字技术和科技创新引领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定制化多样化升级,培育现代服务业创新产业集群。


第三,关于拓展壮大创新载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有一批具有较强承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载体。有了创新载体,我们集聚创新要素、招引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活动、转化创新成果、发展创新产业就有了阵地、有了依托。《决定》稿把创新载体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重点部署了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等载体建设工作,着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创新载体体系。


园区是内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核心区,是推进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我市成为全省除成都、绵阳之外同时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市(州),与荣昌合作的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获批川渝毗邻地区共建9个合作功能平台之一,园区数量上虽然不少,但园区整体创新实力不强。要发挥园区创新主干功能,强化三大国家级园区创新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园区创新力和亩产效益,力争到“十四五”末,内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前100名,国家级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国家级经开区前70名,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争创国家农高区。要联合重庆市荣昌区共建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带、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内江分中心等项目建设。要联动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创新型镇(街道)建设。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支撑平台。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建成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实现了各县(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孵化器面积15.9万平方米、入孵企业及各类研发机构575家,但孵化器孵化效率不高、企业创业成功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下一步,要坚持建管并重、注重提质增效,一方面要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孵化效率和企业创业成功率等孵化器建设成效核心指标的考核权重,确保孵化器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新型创新载体。要秉承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理念,推进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强化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与成都、重庆自贸区及毗邻协同改革先行区交流合作力度,以更大力度推动制度开放创新。要全面融入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以“一城多园”模式积极参与西部科学城建设。要深化与川渝毗邻地区科技合作,推进“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合作。


第四,关于激活创新动力。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潮流趋势。《决定》稿把数字赋能作为内江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教育医疗数字赋能、推进生态环境数字赋能、推进社会治理数字赋能等方面作出部署,绘就“数聚甜城、智慧大千”发展蓝图,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变革。


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中国建设明显提速,开启了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近年来,内江抢抓四川列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机遇,编制《“数字内江”建设规划》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世界500强企业贝塔斯曼集团欧唯特(中国)西南区域总部项目、阿里巴巴数字服务外包产业基地项目等落子内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下一步,要加快5G、光纤“双千兆”网络体系、中国移动川南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渝数据基地”。要推进电子信息、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市场开发等数字化,支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深度融合,建设四川省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


推进数字化治理。当前,数字化治理已成为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政府赋能、市场增效、社会赋权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我们在“沱江流域在线监测”大数据平台、内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数字化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差距。下一步,要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加快“数字内江”建设步伐,推进内江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府履职全面深度融合。要推进教育医疗数字赋能,加快“内江现代教育数字港”、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中心等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教育学校”,建设智慧医院、智慧门诊、智慧药房、智慧病房。要推进生态环境数字赋能,在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等重大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编制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实施全域绿化行动,增强自然生态空间碳汇功能。要推进社会治理数字赋能,推进“智慧平安甜城”体系建设,推进“互联网+”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推进“智慧城管”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高分卫星、无人机、机器人等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第五,关于集聚创新人才。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创新驱动归根到底还是人才驱动。《决定》稿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扣产教融合,集聚创新人才,为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夯实人才支撑。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在今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川南经济区强化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应用,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开发、产业提档升级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为内江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内江产业基础扎实,先后荣获“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优秀基地”等荣誉;内江教育资源密集,拥有高校4所、在校生3.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校生3.07万人,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1784人,具备产教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下一步,要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争取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要支持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职教集团,面向成渝地区开展职业培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要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要加大“甜城工匠”培养力度,拓宽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力争“十四五”期间,引进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每年培养中、高职毕业生1.2万人,建成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积极打造人才高地。近年来,全国数十个城市先后出台重磅“人才新政”,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我市也通过“甜城英才引进工程”等大力引进人才,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约44万,但与成都、泸州、宜宾等周边城市相比人才总量偏小、人才结构不优,人才流失加剧、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要实施高端人才引智、青年人才集聚、乡村人才振兴等重点人才计划,做强“甜城英才”“人才活动周”“内江高新杯创客大赛”等品牌,深化市校(院、企)合作,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人才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探索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等地建设离岸创新“人才飞地”,开展人才先行区建设。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市人才综合体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内江人才之家,优化“甜城英才卡”服务功能,设立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细化人才创业就业、安居医疗、子女就学等服务措施。


第六,关于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体现着一个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一个地方发展最大的比较优势。《决定》稿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服务创新政务环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着力打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近悦远来的创新环境。


营造良好政务环境。要支持本地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给予享受重大招商项目政策待遇。要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深化科研项目评审、科研机构评估等改革,赋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要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证照分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落地。要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和“一次都不跑”改革。要支持企业或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适用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投资入股当期可暂不纳税,允许递延至转让股权时,按股权转让收入减去技术成果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差额计算企业所得税。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银行开展四新信用贷、天府科创贷、人才贷等产品创新,创新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等分险模式,推广专利贷、银税贷等信贷产品。要实施企业上市“启明星”行动计划,加大对企业上市、进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奖励力度,推动企业在主板、科创版、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要推进省级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建设,支持专利和商标作为股权入股投资,专利和商标作价出资入股比例不受限制。要打造知识产权强企,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各类标准。要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协作,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加强党对创新发展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高效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把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要加强机构整合、力量整合和工作整合,统筹构建“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的组织体系。要健全突出创新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根据不同区域实际差异化设置并动态调整创新发展考核指标,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创新激励考核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推动政策落地。要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同志们,讨论修改和审议通过《决定》稿,是这次全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大家深入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把《决定》稿完善好、把这次全会开好。


编辑:刘桂莲
校对:毛佳莉
责编:程云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