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 | 承培忠:忠贞不屈 惨被活埋
时间:2021-05-20 11:51:10 来源:内江史志承培忠(1930—1950),安微省芜湖县人。193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6年,考入芜湖中学高中部就读。积极参加反蒋斗争的爱国学生运动。1949年,考入二野军政大学,1949年8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随后踏上了进军西南的征途。1950年,被派到资中县苏家乡参加征粮剿匪工作,后调任资中县二区兴隆乡征粮剿匪工作队队长。1950年2月28日,与土匪激战负伤被俘,惨遭土匪活埋,牺牲时年仅20岁。
1930年,承培忠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少时酷爱读书,天资聪颖,读高中期间,受进步思潮的影响,痛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与腐败,满怀爱国热情,积极参加反蒋斗争的爱国学生运动。194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沈崇事件,激怒了全国人民。大、中城市学校的师生纷纷集会并上街游行,强烈抗议和愤怒声讨美军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从速严惩凶犯。承培忠积极投入这场斗争行动,书写标语,上街张贴,并和同学们一道上街演讲,揭露美帝侵华罪行。
1947年以后,承培忠参加了芜湖各学校响应南京大专院校组织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反蒋斗争活动,并代表芜湖中学前往南京参加学生声讨运动。1949年4月,承培忠又投入芜湖颇有影响的“四·一二”反蒋斗争。在斗争中,他接触了社会,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反动本质的认识,从而由向往革命到投身革命的心愿愈加强烈。
1949年5月,承培忠考入二野军政大学,实现了向往已久的参加解放军的愿望。8月,他首批光荣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学习竞赛活动中,他被评上学习模范。预科学习结业后,他主动报名上西南,被编入二野军大三团九连一排,踏上进军西南的几千里征途。
在征途中,承培忠总是吃苦在前,助人为乐,争着为病号扛枪、背背包、搭米袋,搀扶体弱同志过险道。同班的陈锦如脚上磨起了水泡,行走困难,他便主动扶着他走,后来扶着也不行,干脆就背着走,累得他满身大汗。同志们劝说轮换着背好歇一歇,他坚决不干,高声地笑着说:“不累!不累!”就这样坚持背到了宿营地。陈锦如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部队每次宿营,承培忠总是抢先帮着挑水煮饭,替老乡挑水和打扫庭院,受到老乡们的赞扬。部队从长沙出发时,承培忠上街买了一盒火柴,途中遇上没有火柴点火煮饭、点灯时,他就拿出来用。日子久了,盒子烂了,他就用纸包起来藏好。当行军抵达重庆土桥时,他掏出火柴,如数家珍似地数了一下,还剩6根,他仍舍不得丢掉,重新包好,一直带到了资中。承培忠热爱集体、关心同志的崇高品德,发扬我军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承培忠被分配到资中苏家乡参加征粮剿匪工作。1950年春节后,县委为了加强匪情严重的二区的力量,便调承培忠到二区任兴隆乡征粮剿匪工作队队长。他一接到命令,立即背起背包前去二区报到,承培忠走到兴隆乡乡公所时,天色已黑,他不顾疲劳不睡觉,立即伏案拟定工作计划。不一会儿,突然从四周传来阵阵紧密的枪声和敌人疯狂的吼叫声,声音越来越近了,承培忠镇静而又警惕地把子弹压上膛,纵身跳出门外。眼见数十个匪徒已经包围了乡公所,他机智地提着手枪翻墙突围,迅速地往场西方向转移,匪徒们则紧追其后。当经过三台屋基匪首王锡彬家时,不料惊动了土匪,这股土匪蜂涌出巢向他扑来。承培忠身处险境却临危不惧,飞快地夺路跳上房子与匪徒展开战斗。
经过一阵战斗,子弹打完了,怎么办?承培忠于是就势揭起房瓦,接连不断地向匪徒击去,打得敌人怯步不前。最后,终因敌众我寡,承培忠不幸身负重伤,流血不止。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在痛斥顽匪之后,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只见他头昏目眩晃了两下,便从屋上滚了下来。万恶的匪徒惨无人道地将承培忠就地活埋。过了几天,匪徒又将承培忠遗体挖出来砍成几段分埋几处。承培忠就这样在震惊全县的兴隆场“二·二八”反革命暴乱中惨遭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20岁。
匪乱平息后,兴隆乡人民怀着对承培忠的崇敬怀念之情,将烈士遗体安葬在殉难处的背后山上,并立了石碑。资中县人民政府报请上级批准承培忠为革命烈士。青山处处埋忠骨,壮士捐躯动山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烈士承培忠已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编辑: | 李夏娇 |
校对: | 毛佳莉 |
责编: | 程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