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程丨抗战期间,中共资中县特支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
时间:2021-04-15 14:57:07 来源:内江史志
抗战期间,中共资中县特支领导的
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
资中县女中的罢课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上级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到资中开展活动。1938年,共产党员王颂咸、刘莫京、董维蕃到资中女中分别担任教职员。1939年1月,中共川康特委派共产党员于中到资中巡视。于中与女中党员董维蕃取得联系后,于当年3月,以资中女中为基地,重建了中共资中特支。
中共资中特支在师生中广泛宣传革命真理,领导学生运动,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为了壮大党的力量,党组织在资中女中吸收了多名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底,中共资中特支遭到破坏后,隐蔽在四川省战时乡村服务团驻第二行政区工作的地下党员何家训(又名何云生)和成都派来的共产党员卢良弼,带领资中女中学生党员陈慧清、陈定琼等秘密过党的组织生活。
1944年5月,共产党员施宏告、谢芳(又名谢若英)来资中女中任教,采取隐蔽手段,通过秘密谈话,给学生们介绍进步书刊,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和抗日形势,宣传马列主义,在学生中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培育革命种子。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资中女中的学生们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学校当局压制民主的行径,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震慑了当局,动摇了校长的统治地位。仅1937年至1942年就撤换了六个校长。在斗争中,学生们也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觉悟,对推动抗日救亡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资中妇女解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资中女中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少人成为了革命干部和各条战线的优秀人物。我国赴南极考察的第一个女科学家李华梅,川大物理系教授郭履容,武汉大学教授邱宗琪,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四川省副主任委员的付文琪,早年参加革命的前广州第一医学院党委书记戈今(又名孙永隆)等都是资中女中的学生。
1937年,教育部颁布了对学生管理的训令,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恨,罢工罢课运动风起云涌。国民党政府命令各中学学校训育主任和军事、童军教官紧密配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限制学生的思想行为。资中县女中训育主任兰碧英用封建和法西斯高压手段体罚、辱骂、摧残学生,女中师生对其恨之入骨,与其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终,通过为期10多天的全校性罢课斗争,兰碧英被赶出了学校。
为了推行蒋介石“一个主义”的党化教育,1940年,四川省政府发布教一字4898号训令,强行在学生中发展“三青团”,企图把广大青年学生引入歧途,扩充反动力量。中共资中县党组织为了与“三青团”争夺青年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向她们灌输革命思想,她们还团结组织进步学生与校长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使其罪恶阴谋和“三青团”的反动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学生们了解真相后纷纷抵制“三青团”,致使“三青团”在资中女中未能得以发展。
资中县党组织领导学生救校长
1939年5月27日,国民党资中县当局逮捕了中共资中县特支负责人于中、董维蕃和邓良弼。接着又要捉拿中共资中县北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李薰风等人。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资中县党组织奉令撤离资中县的共产党员。
国民党资中县政府抓不到李薰风,就把资中县北城小学校长李亚东抓进国民党资中县政府的监狱。此事激怒了资中县北城小学师生。为了救出校长,在资中县北城小学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鼓动学生组织起来涌往国民党资中县县衙闹大堂,国民党资中县政府不得已释放了李亚东,却免去了其校长职务。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皖南事变”,中共资中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积极分子被传讯,甚至被逮捕杀头。革命运动再次处于低潮,广大党员、群众面临着空前严峻的考验。但是,资中的共产党员、群众,看到国民党政治上腐朽黑暗,军事上节节败退,妥协投降,仍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党的革命活动并没有停止,只是斗争方式有所改变,由公开、半公开转向了秘密、隐蔽和寻找合适时机进行斗争。
甘露乡学潮
1942年12月20日,二保保长刘勤政(绰号刘皇帝)命令防护团丁拦路抓来两名无辜农民充当壮丁,被省立资中中学高中部学生罗钰和同学发现。罗钰帮助农民向团丁说情,被其辱骂,另一学生乘机从后门把这两名农民放走。团丁不依,把这两名学生扣押。
同学们本来就对保长和团丁一贯无恶不作、欺压乡民的行为极为愤慨,这次更是火上浇油,200多名学生整队到保长办公室与刘勤政交涉,要求放回扣押学生,遭到团丁包围并鸣枪示警。可是,学生不予理睬,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后经学校与资中县政府驻区指导员及乡长出面会商,双方约束自己的队伍,并把扣押学生放回,才将此事平息。
1942年12月21日,校长罗海澜在对学生的训话中,不但不支持学生反对拉壮丁的正义行为,反而骂学生多事。同时,当地又断绝学校的粮食、蔬菜供应,给学生生活造成困难。
当晚,初中部新修教室遭人纵火,却无一人前来救应,损失惨重。学生们倍感不安,群情激愤。22日下午,学生会主席倪烈光、郭履泉出面,召集各班代表开会,决定成立罢课委员会,进城向资中专员公署和资中县政府请愿。23日一早,全校学生400余人未经校方同意,整队步行进城。岭南中学的学生也群起响应,决心与省立资中中学学生团结战斗。
最终国民党资中县政府被迫答应学生要求,将保长刘勤政扣押听候侦审,学校于寒假迁回城,并将校长罗海澜革职,新命陶德怡继任校长。罢课委员会见目的达到,便自动撤销请愿队伍,停止罢课,于25日回校,26日复课。
1943年3月,省立资中县中学校从甘露迁回城后,因原校舍被师管区占着的房屋退出不多,加之新任校长陶德怡贪污省拨搬迁费、培修费,导致校舍狭窄,引起学生极为不满。在学生会的领导下,同学们又组织起来开展反对陶德怡贪污行为及推行奴化教育制度的活动。
为加强对青年学生进步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达到扑灭进步力量,清洗共产党的目的,陶德怡勾结国民党资中县党部,伙同军事教官刘明义从清查学生书籍着手,对学生进行大肆搜查。并于1943年端午节趁学生午餐之时,以搜捕共产党为名,派兵突然包围学校,将学生倪烈光、林念松、朱德成、宋万智、熊启五等7人作为共产党嫌疑逮捕,并押送至成都行营关押。在狱中,同学们受尽折磨仍不屈服。当局没得到任何口供和把柄,时隔半年多,只好将被押学生释放。
这次学生被捕事件,虽使省立资中中学的进步力量受到了挫折,但也从反面教育了该校学生,提高了他们的觉悟,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面目和丑恶嘴脸,向往革命、向往光明的愿望更加强烈,为走向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编辑: | 向素玉(实习) |
校对: | 毛佳莉 |
责编: | 程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