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转变 老旧小区换新颜——内江经开区探索无物业老旧小区治理新路径
时间:2025-11-05 16:36:17 来源:i内江
深秋傍晚,内江经开区内铁社区楼栋长许义伟散步归来,习惯性抬头望向几户独居老人的窗口。“灯亮了,心才安。”在这个无物业的老旧小区,像她这样的79名“联户员”织成了一张独特的“民情守护网”。
近年来,内江经开区坚持把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贯穿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1个、涉及2705户8000余人,解决路面坑洼、路灯照明、外墙、化粪池等群众关切的15个方面问题,推动老旧小区(院落)旧貌换新颜,实现空间增加、环境增色、情感增强、文明增效。

内江经开区内铁社区是内江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委社会工作部获悉,内江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原则,选优配强老旧小区群众自治力量,探索形成“社区干部+网格组长+居民小组长+楼幢长+联户员”的五级责任和联动机制,撬动社区“微治理”,有效化解老旧小区精细治理难题,延伸基层治理空间,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组织引领,从“单打独斗”向“整体联动”
内铁社区曾面临老旧小区典型困境:路面坑洼、设施缺失、管理真空。转机始于一张“五级治理网”——社区干部、网格组长、居民小组长、楼栋长、联户员环环相扣。
“联户员就是我们的‘社区管家’。”内江经开区壕子口街道内铁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利向记者形象解释治理架构图。这支由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队伍,覆盖全社区72栋楼,承担着政策宣传、隐患排查、老人关照等十余项职责。在今年重阳节义诊义剪活动中,居民韩梅拉着联户员的手感慨:“以前楼道灯泡坏了都没人修,现在连剪头发都有人管!”
目前,这套机制已在内江经开区41个老旧小区全面铺开,解决群众急难问题100余件,调解纠纷50余起,8000余名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

这套治理体系的生命力,更源自打破壁垒的共建格局——“五级”组织体系。这套体系也不是简单的人员叠加,而是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党员楼栋长(联户员)”五级组织体系,将全区95个零散、老旧楼栋分类划分为19个小区(院落),通过联建共建方式成立网格(小区)、楼院党组织68个,择优选派党建指导员9名,做到集中管理、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个,推动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要让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单靠社区可不成。在区域化党建联建方面,依托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吸纳辖区内10名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为兼职委员,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推动辖区单位主动融入老旧小区改造等中心工作,共同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薄、功能差等治理难题。
最让居民称道的,是楼道里随处可见的“红马甲”服务队。在治理队伍方面,分类建好辖区治理力量名录,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统筹建立14支志愿服务队,通过“派单子、交任务”等方式,引导27名双报到党员、400余名无职党员、106名楼栋长、427名“联户员”积极参与联系服务群众、协调邻里关系等工作,有序围着小区转,活跃在千家万户。
群众参与,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融入”
旭园小区属于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老旧商品房小区,内江经开区在充分收集居民意见的基础上,投资160万元对旭园小区启动老旧院落改造,重点对建筑外观、景观、室外给排水、照明、安防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改造。
不过,这次改造前,可不像以前那样“上面说了算”,而是先挨家挨户问了个遍。改完后,又推选了楼栋长成立物业管理自治委员会,街道、社区指导自管委成员开展自治服务。

如今,在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治理的思路下,居民通过院坝会、公开集体投票、制定小区规章制度等方式形成自治体系,共同管理小区各项事务,形成了群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融入”、居民和谐自治的良好局面。
——改不改,居民拿主意。改造前“问需于民”,内江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带头“蹲点”小区征求意见,同时成立以社区干部、小区党员和“联户员”参与的自主改造委员会,采取“一对一”上门、公开公示等方式宣传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包楼联户收集居民改造意见、需求173条,改不改、改什么由居民决定。
——怎么改,居民提意见。改造中“问计于民”,与小区居民共同研究,调整优化改造项目。推进建立共商共治和议事协商机制,组织社区、居民代表、设计单位等召开现场调度会,定期集中会商,注重发挥熟悉设计、施工等业务的小区居民作用,合理确定方案。
——好不好,居民作评判。鼓励小区居民全程参与项目论证、改造、验收等各环节,由小区居民评定验收改造成效;聘请驻区单位退休职工担任“联户员”,对改造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联户员”每天轮流蹲点改造现场,对业主反馈意见逐一落实,积极调解居民矛盾纠纷等50余起,成功化解处置各类问题100余件次,小区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服务提效,从“住有所居”向“舒心宜居”
阵地打造提档升级。全面构建街道、社区、网格(小区)“1+N+X”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设集文体活动、休闲娱乐、协商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5个、小区党群驿站5个。深入推进天网、雪亮、慧眼“三网合一”,建成“智慧社区”3个,增设14个小区智能门禁、道闸、监控等设备,实现物防、技防有效覆盖。

硬件升级了,“管家模式”也在悄然改变。内江经开区推行“专业、自管、兜底”物业模式,物业管理持续加强,推动成立小区自管委21个,25栋旧改建筑全覆盖配备“楼栋管家”,社区成立公司领办红色物业2个,兜底服务小区19个。积极探索“社区+公司+服务”模式,成立圣贤物业公司发展社区经济,提供车位300百个,目前实现收入达5万元。旭园、南苑等6个小区实现物业自主管理低成本运营,有效化解物业矛盾纠纷25件,居民小区“微自治”成效显著。
物业服务上去了,特色服务也不能落下。积极组织养老、托幼、助残等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举办家电维修、免费体检等个性化服务30余场次。全面摸排建立“老、少、病、困”特殊群体台账,整合驻区单位力量实现全覆盖包联。形成“甜成办”下沉基层事项清单,建立“预约办”“上门办”“掌上办”等多元化服务模式,全年共办结各类事项1.3万余件次,帮办代办151件次,好评率达100%。
文化赋能,从“注重内在”向“内外兼修”
铁站街西巷62号由于年代久远,楼栋墙面破损、风化严重,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在改造过程中,结合“文态塑造”,深入挖掘铁路历史文化资源,在部分墙面布置了宣传标语和景观小品,一时之间这里成为众多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面貌一新,真的不错。”居民唐治国为小区改变点赞:“以前这里是乱七八糟的,改了之后看起来舒服多了,老人小孩都喜欢来这里耍。”
根据不同小区特点、受众群体、居民需求等情况,内江经开区实施“一院一策”,因地制宜确定功能定位,针对内铁社区老年群体较多、松山社区园区企业较多等情况,合理安排适老化改造、文体设施等项目,最大限度契合小区实际,做到精准改造。截至目前,新建休闲健身场地2个、公共停车场5个,新增停车位615个,安装休闲座椅210个,新增绿化面积7000余平方米。

同时,组织开展“好公婆”“好儿媳”“最美联户员”等评选活动25场,进一步弘扬社区正能量,提升软文化。比如,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圣水寺片区19处老旧小区(院落)命名,保留改制企业居民共同的文化记忆,把旭园小区、南苑小区等“甜美小区(院落)”亮出来,实现从“带头改”到“共同改”转变。
结合壕子口街道铁路退休职工数量大、铁路文化底蕴深厚的实际,修整、利用院墙建设文化长廊2处,推进文脉传承。深挖原内棉、内锻“工业文化”等文化内涵,统筹实施社区发展治理、文化品牌培塑,举办内棉1958金秋消费节,精心打造“工业记忆+现代生活”,促进传统社区空间向文化、生活、情感融于一体的“街区场景”延伸,推动老工业生活区全面融入现代化城市格局中。
| 记者: | 刘小玲 徐艳梅 |
| 编辑: | 唐中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