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川有新“三大抓手”

时间:2016-07-28 11:16:27 来源:四川日报

   

   种植面积480万亩,比2012年增加33%,排位从全国第四升至第三;毛茶产值157亿元,较2012年增长82.6%,排位从全国第六升至第三。

   日前,四川省农业厅传来的两组全省茶产业数据,背后暗合着这样的信息:在规模和总量稳步提升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力度喜人。四川茶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外延式扩张逐步被内涵式增长所取代,做原料茶、为人做嫁衣裳的时代正在远去。

   茶产业的变化,恰是四川经济的缩影。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创新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省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产业新动力不断形成。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作为推动“十三五”发展和今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

   7月25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四川省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实施意见》等5个专项改革方案。

   今年以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五次会议,先后审议了36个专项改革方案,每隔40来天召开一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平均每个月超过5个专项改革方案通过审议——“十三五”开局之年,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蹄急步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开始,两年多时间内,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4次会议,审议超过80个专项改革方案,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今年,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作为谋划推动“十三五”发展和今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加快研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行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全新着力点。

   今年3月,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7条政策措施;6月,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7月,出台五大实施方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精彩不断。7月7日,四川省举行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大会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对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作出整体部署。

   被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赋予四川最重大的改革试验任务,四川全面深化改革也因此获得更大空间和动力。接下来,四川省将从八个方面着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双轮”驱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并推动四川驶入动力转化的快车道

   今年3月,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推出17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

   其中,在降低要素成本方面,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每千瓦时降低0.6分,国网直供区直购电、留存电量等特殊电价每千瓦时降低2.01分。此外,暂停四川电网销售侧丰枯电价、上网侧火电丰枯峰谷电价和水电峰谷电价政策。

   “仅此一项,每年为园区节约电费2.5亿元。”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赵中兴奋不已,根据他的观察,这样的力度在全国都非常少见。

   不只降低电费。四川省明确,严格执行非居民用天然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降低0.7元政策;在人力成本方面,继续执行40%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政策……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还有新“三大抓手”,即“一提一创一培”(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

   培育新动能。2015年最后一天,四川省首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式成立。不仅如此,四川省还设立120亿元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产业基金,推动“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开展“制造+服务”试点示范。

   创品牌。仅仅在茶产业,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等几个大区域品牌知名度提高,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2个、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茶产品16个。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今年4月,四川省与国防科工局、12大军工集团签署总投资40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核动力、核燃料、航空整机、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而截至去年底,全省军民融合企业近500家,规模居全国第二位。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新的着力点,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新的出发点,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正在为经济社会激发出强大活力。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升,上半年增长10.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比全省规上工业增速高2.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0.5%,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

   新产业增长加快,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9.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增长10.2%。

   高耗能产业能耗持续下降,增加值占工业比重逐步降低,去产能成效明显。上半年,粗钢产量下降8.5%,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下降20.1%。

   增减之间,全省实现稳中有进,并驶入动力转化的快车道。(记者 梁现瑞)

   来源:四川日报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